> 东方网食品药品安全频道-专家伴你行
我要投稿   新闻热线:021-60850333

首页

要闻

视频

政策发布与解读

基层动态

风险交流

科普在线

专题

专家伴你行
首页 >> 科普在线 >> 专家伴你行
海鲜就茶,上吐下泻!药物碰酒,毒性叠加!
2021年09月01日 13:26 来源:东方网食品药品安全频道

  实话石说

  “实话石说”栏目,是东方网食品药品安全频道与瑞金医院药剂科副主任、上海市执业药师协会药学科普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石浩强同志合作的安全用药科普专栏。

  海鲜味道鲜美,营养价值高,深受老百姓的欢迎。一般情况下,人们往往在大快朵颐时还会喝点酒或者喝点茶,并在吃完海鲜后再来点餐后水果。事实上,这样吃海鲜不仅不科学也不健康,甚至还会引起毒性反应,诸如恶心、呕吐、胃肠道不适、腹痛和腹泻等等。

  众所周知,海鲜的蛋白质含量很高,且富含嘌呤,如果在吃海鲜的同时喝酒,尤其是啤酒,有可能会导致尿酸升高,从而增加痛风、结石的风险。因而对于罹患痛风、关节炎的患者来说,不宜多吃海鲜。

  此外,正是由于海鲜中富含蛋白质和钙质,而茶水中则富含鞣酸,海鲜就茶可能会导致蛋白质凝结,鞣酸还会与钙离子结合成不溶性的钙盐,从而导致呕吐、腹痛、腹泻等“上吐下泻”的情况。但人们往往会将此“恶果”归咎于海鲜不新鲜而忽视了茶水中鞣酸的问题,但实际情况是海鲜不宜与茶水同时吃,尤其是发酵饮料,如乌龙茶等更应避之。

  还有,吃海鲜后也不宜马上吃水果,道理与喝茶的情况相类似,均可导致海鲜在体内不易被消化而引发胃肠道问题。折中方案是,吃完海鲜后至少间隔2个小时后才能喝茶或者吃水果。

  此外,请大家在品尝海鲜美味的时候注意:

  ①海鲜中的病菌主要是副溶血性弧菌等,耐热性比较强,80℃以上才能被杀灭。另外,海鲜中还可能有寄生虫卵以及加工所带来的病原性微生物,因此,一般需在沸水中至少煮4~5分钟,海鲜务必煮熟!

  ②对于过敏体质的人来说,应尽量避免吃海鲜。因为海鲜性偏寒,脾胃虚弱、体寒的人应少吃,且尽量避免与寒性的水果,如西瓜等同吃。

  ③吃海鲜时应尽量避免同时喝茶、喝酒、吃冷饮,以免刺激肠胃。

  ④同样是出于保护胃肠道的考虑,吃完海鲜后不要马上游泳。

  ⑤甲状腺机能亢进者应少吃海鲜,因为海鲜的含碘量较高,可能会加重病情。

  如前所述,谈到了吃海鲜时不能喝酒,但您是否知道喝酒时的药物同服“规则”呢?事实上,大多数药物是不能与酒同服的,尤其是以下10类药物,更是应慎之又慎。

  ①镇痛药

  非甾体抗炎药(NSAIDs),如阿司匹林、布洛芬、保泰松、塞来昔布等,可抑制肠道内的乙醇脱氢酶(ADH),竞争性的与CYP2E1结合,从而增加胃肠道出血风险,尤其是NSAIDs空腹给药时,不良反应会增强。所以,建议在喝酒的前后8~10个小时避免使用NSAIDs。

  例如,对乙酰氨基酚(扑热息痛)易被肝脏代谢活化为N-乙酰苯醌亚胺(NAPQ1),而NAPQ1可以破坏体内钙离子的稳态,引起氧化应激和细胞凋亡。饮酒可以消耗体内使NAPQ1失活的谷胱甘肽,诱导使扑热息痛转化为NAPQ1的CYP2E1酶的活性,从而使NAPQ1在体内蓄积,增加肝脏毒性。注意:常规剂量或高剂量(>4 g/24 h)的扑热息痛与酒同服,均会增加肝毒性风险。

  阿片类药物也不能与酒精合用,如哌替啶、美沙酮、丙氧芬。酒精会通过GABA和NMDA受体促进阿片受体对μ阿片受体的激动作用。一旦酒精与阿片类药物合用,可引起中枢系统的过度抑制,使运动功能受损,并有可能导致呼吸抑制。临床上就有过量的丙氧芬与酒精一起使用后出现死亡极端事件的报导。

  ②抗菌药物

  “头孢就酒,说走就走”,说的就是酒和头孢类抗菌药物同服可能会引起“双硫仑样”毒性反应。

  双硫仑本来是一种用于酒精中毒或戒酒治疗的药物,人体少量吸收后,会产生不适症状,如面部潮红、发热、头痛、恶心和呕吐等,尤其是饮酒后不适症状会明显加重。双硫仑样反应是指一些具有“甲硫基四氮唑基团”(NMTT)的药物,如服用后再饮酒,轻者出现面部潮红、心悸、胸闷、恶心,重者出现血压下降、休克,甚至死亡,这主要是由于药物抑制了细胞线粒体内的乙醛脱氢酶(ALDH),阻止了乙醇转化为乙醛的代谢过程,从而导致乙醛在血液中的浓度升高,进而产生毒性。

  常见的可与酒精发生双硫仑样反应的抗菌药物有头孢菌素类、硝基咪唑类,其它药物如莫西沙星、呋喃唑酮、酮康唑等等。患者除了在用药期间应避免饮酒外,还要注意同时服用的药物、食物中是否含有酒精成分,如藿香正气水中、十滴水、酒心巧克力、乳酪等,都含有酒精(乙醇)。

  ③抗凝药

  短时间大量饮酒可以提高华法林的生物利用度,长时间饮酒可以抑制华法林的代谢,从而增加威胁生命的出血风险,因此,必须监测患者的国际标准化比值(INR值)。

  ④抗癫痫药物

  酒精可诱导苯妥英钠在肝脏的代谢,长期饮酒可加快苯妥英钠经肝脏代谢的速度,使苯妥英钠的血药浓度下降,达不到有效治疗浓度而降低药效,导致癫痫发作。

  ⑤抗精神病药物

  酚噻嗪类药物(如氯丙嗪)、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如利培酮)与酒精合用可增加中枢神经系统的抑制作用。

  ⑥镇静安眠药

  巴比妥类药物与酒精可竞争结合CPY2E1,导致巴比妥类药物的血药浓度升高而增加中枢神经系统的抑制作用。

  酒精还可以增加苯二氮杂卓类药物(如安定、劳拉西泮)的吸收,减少药物的肝脏代谢,增加中枢神经系统的抑制作用及呼吸抑制作用。临床上早有相关的致死性报道,因而应当避免二者同服。

  ⑦抗抑郁药物

  酒精可以干扰三环类抗抑郁药物(如阿米替利、多氯平)经肝脏的代谢,从而增加药物的血药浓度,加重对中枢神经系统的抑制作用及损伤运动功能。

  ⑧降糖药

  氯磺丙脲、格列吡嗪、二甲双胍和酒精均存在相互作用。氯磺丙脲可抑制脑、肝脏内的ALDH2的活性,从而使血液中的乙醛浓度升高,出现腹部绞痛、恶心、呕吐、头痛、面部潮红和低血糖等不良反应。

  酒精可延缓格列吡嗪的吸收和消除,从而影响格列吡嗪的降糖作用,出现低血糖或者高血糖样反应。

  酒精可增强二甲双胍对乳酸代谢的影响,增加二甲双胍引起乳酸酸中毒的致命风险。

  ⑨降压药或抗心绞痛药物

  与传统认识不同,酒精有舒张血管的作用,所谓“小剂量兴奋、大剂量抑制”,饮酒者在“红光满面”的同时往往伴随着血压的下降。如再与硝苯地平、硝酸异山梨酯、硝酸甘油、肼苯达嗪等降压或抗心绞痛的药物同服,其舒张血管的作用进一步增加可能会出现血压急剧下降,从而导致低血压的严重问题。

  ⑩抗过敏药物

  扑尔敏、苯海拉明、西替利嗪、氯雷他定等抗过敏药,本身就对中枢神经有一定的抑制作用,服药期间会出现头晕、嗜睡等症状。如在服用药物前后喝酒,会加剧其中枢抑制作用,严重者会出现呼吸抑制、血压骤降等。

  综上,“酒是粮食精,越喝越年轻”,餐桌上的酒往往不可或缺,无论是工作应酬还是节日聚餐,无论是春风得意还是悲悲切切,借酒助兴亦或喝酒浇愁均是大行其道。然而对于在服用药物的人来说,喝酒应可免则免,因为酒与很多的药物都存在相互作用,可能会减弱药物的药效或是引起药物血药浓度升高而诱发中毒。事实上,酒精的代谢主要是通过肝脏的氧化途径,涉及乙醇脱氢酶(ADH)、CYP450、乙醛脱氢酶(ALDH),因而与乙醇竞争结合这些酶的所有药物,都可能会诱发不良反应的发生和发展,甚至导致毒性反应的叠加。

风采人物
2021年上海市食品安全宣传周
2020年上海食品安全宣传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