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东方网食品药品安全频道-要闻
我要投稿   新闻热线:021-60850333

首页

要闻

视频

政策发布与解读

基层动态

风险交流

科普在线

专题

要闻
首页 >> 要闻
三伏天,养生忙,冬病夏治功效良
2019年08月05日 13:17 来源:上海黄浦

  上海今年的夏天一如既往的炎热,烈日肆意地炙烤着大地。不想出门,不想活动,不想思考?跟着小编一起了解三伏天的小知识,掌握三伏天的养生秘诀,安然度过这个夏天。

  

  什么是三伏天?

  三伏天为一年中气温最高,最为潮湿、闷热的日子,入伏后,地表湿度变大,每天吸收的热量多,散发的热量少,地表层的热量累积下来,达到最高蜂。俗话说:夏至三庚数头伏,这是我国农历中计算三伏天的方法之一,指的是从夏至日开始算起,第三个庚日便是头伏第一天。由于夏至与第一个庚日之间的天数几乎每年都不一样,所以与“三庚”的天数也不是固定的。我国传统历法规定,“初伏”和“末伏”都是10天,中伏天数则不固定。这是因为当夏至与立秋之间出现4个庚日时中伏为10天,出现5个庚日则为20天,所以“中伏”到“末伏”有时为10天,有时为20天。今年的三伏天长达40天,7月12日至7月21日为“初伏”,7月22日至8月10日为“中伏”,8月11日至8月20日为“末伏”。

  

  三伏天,易发病

  炎炎夏日,高温下工作极易中暑。根据临床表现的轻重,中暑可分为先兆中暑、轻症中暑和重症中暑。不同程度的中暑会引起不同的症状,遇到中暑的情况要及时补水、降温。平日的生活中,先兆中暑和轻症中暑较多,如出现头痛、头晕、口干、多汗、四肢无力发酸、发烧等症状,重症中暑则会出现高热和痉挛。炎炎伏天,也是心脑血管疾病高发的时节。当外界气温升高时,人的体温也会相应升高,血流加快,心脏负担会有所加重。气温升高,导致人体出汗较多,如果不能及时补充水分,会导致血液粘稠度升高,易形成血栓。而出汗增多,还会导致电解质紊乱,从而引发心律失常。夏季空气湿度增加,气压低,空气中的含氧量降低,导致人体氧摄入不足。因此,冠心病等心脏疾病的患者,在这种桑拿天常常感到胸闷、气短,严重时会发生心功能不全,甚至急性心肌梗死。炎热的夏季,大家都离不开空调。殊不知人们在酷暑和凉爽的环境之间频繁切换,骤冷骤热的变化对于我们的心血管也是不小的挑战,尤其对于血管弹性下降、动脉硬化的中老年人而言,更是如此。

  三伏天的养生秘诀

  起居方面,由于夏季的光照时间长,所以入睡时间会较晚些,但切记要早些起床。在早晨可以进行晨间运动,在安排锻炼的时候,要避开烈日之时,注重加强防护。当出汗过多的时候,可以选择饮用盐开水,切记不能运动后立即喝大量凉开水,更不能直接洗澡,否则容易诱发寒湿痹症等一些疾病产生。午饭后,可以小睡片刻,30分钟为宜。炎炎盛夏,每天洗洗温水澡有利于消除疲劳,改善睡眠,增强免疫力。夏日使用空调容易受到风寒湿气入侵,睡觉时不宜扇类对着头部、脚部送风,不宜夜晚长时间露宿。在空调房里,不宜室内外温差过大。夏天出汗比较多,衣服要勤洗,常穿湿衣容易使人得病。

  

  饮食方面,要及时补充水分。由于夏季暑湿重,食物方面注意以清暑益气生津为主,应适量进食蔬菜瓜果,如西瓜、桃子、哈密瓜、绿豆汤等,亦不能太过。应多吃健脾养胃的食物,夏天暑湿重,湿气易困于脾。味苦的食品可燥湿泻下,夏季少量食用有益,如苦瓜、苦菜、莲子等,但是苦味能化燥伤阴、损伤脾胃,故脾虚和便干者不宜多吃。同时,在夏季应少吃冷饮雪糕之类的冷食,特别容易刺激肠胃,容易出现胃部疾病。

  三伏天“冬病夏治”

  冬病夏治是指在冬天落下的疾病,可以利用三伏天炎热的天气,加上食疗、针灸等方式,去治疗一些慢性疾病。冬季的疾病很多是因为阳虚引起的,而三伏天气,是人体一年中阳气最旺盛的时候,是调理身体的最佳时期。

  

  俗话说“冬养三九补品旺,夏治三伏行针忙”,三伏天是全年阳气最足的时候,可以通过阳性药物敷贴在人体相应穴位上,即三伏敷贴,达到治病的目的。当人体毛孔张开时,有利于药物的吸收,从而逼走人体的寒湿。“冬病夏治”治疗疾病涉及哮喘、过敏性鼻炎、慢性咽炎、扁桃体炎、小儿感冒等,以及一些虚寒性的疾病,如胃痛、关节炎、肾虚腰痛等。香山中医医院中医内科敷贴门诊时间周一至周六全天

风采人物
2019上海市食品安全宣传周
上海市2019化妆品安全科普宣传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