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东方网食品药品安全频道-要闻
我要投稿   新闻热线:021-60850333

首页

要闻

视频

政策发布与解读

基层动态

风险交流

科普在线

专题

要闻
首页 >> 要闻
罕见病如此罕见,为何我们还要关注它
2022年03月01日 10:06 来源:上观新闻

  2月28日是国际罕见病日,数据显示:全球已确认的罕见病超7000种,约占全部人类疾病的10%。

  罕见病症状复杂、单个病种病例稀少,属于疑难杂症,诊断难度大、误诊率高。来自中国罕见病联盟针对两万多名中国患者的调查中,42.0%的患者表示曾被误诊过。2018年起,罕见病药物研发及治疗进入“快车道”,针对不同罕见病诊治中心陆续成立、多种药物正式上市,就在去年底,7种罕见病药物被纳入基本医保目录。罕见病既然如此罕见,为何我们还要关注它?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记者就此采访专家求解。

  罕见病离我们不远:有生命传承就伴随着它

  什么是罕见病?顾名思义,是指极少数人身上发生的稀有疾病,又称“孤儿症”。在中国,新生儿发病率/患病率小于1/10000、患病人数小于14万的疾病即为罕见病。2018年,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等五部委联合制定发布《第一批罕见病目录》,121种罕见病被收录其中,这个节点也被视为罕见病保障的历史性突破。

  “我的家人都很健康,没有家族遗传病史,罕见病离我这么远,并没有什么关系。”许多人的直观认知,在专家看来并不科学,只要有生命传承就有罕见病的发生。上海市卫生和健康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金春林对此表示,对罕见病患者群体的关爱,是社会价值观的体现,“罕见病可能离我们很近,需要大众更多的同情心、同理心。”

  31岁的佳璐向记者吐露苦水:2岁那年自己的嘴唇和手指发现黑斑,经常肚子痛,家族里从来没有这样的病史,直至28岁,这种“黑斑”怪病才被诊断——这是一种名叫“黑斑息肉综合征”的罕见病。

  “我从来没想到过自己得罕见病,直至自己中招!”佳璐说,自确诊至今自己共做过6次胃镜、肠镜、小肠镜,摘除的大大小小息肉,“就像韭菜一样,割了一茬又一茬。”直至两年前,基因检测结果显示:佳璐属“STK11胚系突变”。直观地说,这是她在后天发育过程中基因发生了新生突变。最终,佳璐在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多学科诊治团队中获得救治。

  类似获救病例,近年在上海顶级医疗机构里日渐增多。

  去年底,7岁女孩琪琪(化名),在国家儿童医学中心、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成功重生。琪琪患的是“STAT3基因缺陷导致高IgE综合征”,发病率仅为百万分之一。从出生半个月到6岁前,女孩几乎都在医院里度过,反复经历4次手术,始终无法治愈。女孩在复旦儿科确诊病因后,接受了脐血干细胞回输、移植后3周左右,健康的供者细胞就在她体内生长起来,经检测完全替代了原来的缺陷细胞,由此罕见病得到根治,女孩重获新生。

  技术与保障并行:体现社会价值与同情心

  诊断难、药物贵、负担不起,一人拖垮一个家庭……很长一段时间内,罕见病患者的上述状态犹如常态。

  《2020中国罕见病综合社会调研》显示:患者平均经历4.26年才得以确诊,42%经历过误诊,24.1%表示自己承担不起治疗费用。金春林分析认为,我国罕见病治疗现状主要需要逐步突破三个问题——病有所医、医有所药、药有所保。

  二代测序技术的发展,助力越来越多罕见病其致病原因精准鉴定,那么,又该怎样让研发企业愿意投入精力到罕见病治疗研发之中?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胡善联教授认为:从实际研发角度来看,罕见病药物研发耗时长,患病人群少,临床试验招募和入组也相对困难。基于此,罕见病药物整体成本要比一般创新药物研发投入多,更需要政府、企业、医疗机构、民间慈善组织等多方支持。

  纵观海外过往经验,从政策层面助力罕见病药物研发,效果立竿见影。1983年,美国食药监局(FDA)通过《孤儿药(罕见病药物)法案》,制定影响深远的“孤儿药资格认定计划”,其中包括开发药物公司的“市场独占”期限、临床研究试验费用享受50%抵免优惠、加速审批等。1983-2020年期间,美国共批准599种孤儿药,1983年之前则仅有38种。

  专家分析认为:在中国,2018年可以说是分水岭,《第一批罕见病目录》问世后,技术与政策聚焦,企业纷纷加入创新研发“阵营”之中。多家企业布局罕见病药物研发,覆盖脊髓性肌萎缩症(SMA)、法布雷病、戈谢病、遗传性血管性水肿(HAE)等多领域。

  就在去年,国家医保局还正式发布7款罕见病药物进入目录,其中就包括两款高值罕见病药物——诺西那生钠注射液、氨吡啶缓释片。

  金春林说,以诺西那生钠注射液为例,它是全球首个脊髓性肌萎缩症(SMA)治疗药物,也是2016年首次“国谈”起,首次被纳入目录的高值罕见病药物。“药有所保”带来的改变是显著的:该药物的价格从每针70万元降至33180元。

  罕见病药物纳入医保,一些人认为会不会是“无底洞”?专家对此厘清:尽管药品单价高,但总人群少;从海内外已实施罕见病高值药物保障的地区来看,总支出约占医保支出总盘0.5%至2%,分摊与精细化管理后,并不会过多影响医保总盘。

  医药联动集中力量:“源头做起”救治更多生命

  在金春林看来,从药物审批、医疗服务到三医联动,2018年起,我国在罕见病治疗领域的步伐越来越快,但与之赛跑的是患者生命,还需要再快些。所幸,集中精力攻克疑难杂症,更多医疗机构主动参与其中,更多罕见病诊治模式已出现。

  今年春节后,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开出罕见病——脊髓性肌萎缩症多学科门诊(SMA-MDT),28日医院成立罕见病中心。中心依托国家神经疾病医学中心、国家传染病医学中心、国家老年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等尖峰学科群,加强多学科合作,全方面提升罕见病预防、诊治、教研能力,致力建成华东区域最有影响力的罕见病诊疗、研究中心。

去年11月华山医院为SMA患者开展治疗

  党委书记邹和建告诉记者,坚持啃硬骨头做对患者有益的事,这是医院传承的精神和情怀,也是国家队的责任与担当。接下来医院要用好国家疑难病症诊治能力提升工程、国家重大疾病多学科合作诊疗能力建设工程等平台,提升疑难杂症诊治水准。

  为什么健康的夫妻会生出患遗传病的孩子?已经生育过罕见病患儿的家庭,还能生育健康的孩子吗?在上海市第一妇婴保健院院长王育看来,罕见病诊断治疗应该关口前移,在产前、宫内就要提前干预咨询。

  基于此,一妇婴28日正式授牌“出生缺陷防控咨询门诊”。门诊将围绕罕见病及出生缺陷防控,开设孕前产前遗传咨询门诊、产前诊断门诊、胎儿医学门诊等,同时依托产前诊断中心细胞及分子遗传实验室、上海市母胎医学重点实验室、转化医学中心等技术平台,构建完善的罕见病三级防控网络。

  同样地,上海市出生缺陷预防保健中心成立“上海市出生缺陷防治联盟”,打造出生缺陷防治的“上海经验和共识”。中心主任、中国福利会国际和平妇幼保健院院长程蔚蔚说,“在现有出生缺陷三级防控基础上,我们提出出生缺陷防控的‘第四要素’——医疗机构间的连接互通。”

“上海市出生缺陷防治联盟”成立

  “罕见病问题的解决,从各省到上升至国家总体谋划,从立法、信息、政策制定到科研、临床……从自身专业出发群策群力,促进我国罕见病事业发展,让曾经不被关注的10%同样获得社会关注与呵护,这便是罕见病日设定的初衷,也是社会共同的期许。”胡善联说。

风采人物
2021年上海市食品安全宣传周
2020年上海食品安全宣传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