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东方网食品药品安全频道-要闻
我要投稿   新闻热线:021-60850333

首页

要闻

视频

政策发布与解读

基层动态

风险交流

科普在线

专题

要闻
首页 >> 要闻
日本核污染废水排海,海鲜还能吃吗?
2023年08月24日 10:27 来源:康复杂志

  日本政府于8月22日上午举行内阁成员会议,决定于8月24日启动福岛核污染水排海。

  日本核污染水处理难题已困扰日本社会10余年。

  2011年3月11日,日本东北部海域发生9.0级地震并引发特大海啸。受地震、海啸双重影响,福岛核电站大量放射性物质泄漏。

  如今这些即将要排放的核污染水,是福岛核电站发生事故后,为防止堆芯熔化,不断向反应堆注入的冷却水。此外,还不断有雨水和地下水自动流入。

▲日本福岛第一核电站核废水储水罐

图片来源:新华社

  此消息一出,日本副首相称“喝处理核废水没事”一事又被网友骂上微博热搜第一:“能不能让日本人自己一个星球?”“他们怎么不自己喝掉呢?”还有些网友担心:“以后海鲜不能吃了吧?”

  那么,核污染水排海对我们以后的生活影响有多大呢?以后还能吃海鲜吗?

  核污水将损害人类DNA?

  日本围绕排核污水入海的讨论,早在2011年就开始。

  原本,“核污水”一词已足以引发人们的恐惧。在这些水中,含有大量放射性核素。尽管目前,东京电力公司利用专门设备“多核素去除设备”(ALPS)净化核污水,不过此前有报道披露,即使是日方声称已经过滤“处理水”中,也含有放射性物质残留。

  2019年,美国伍兹霍尔海洋研究所称,核污水中含碘-129、锶-90、钌-106、碳-14等放射性元素。其中,碘-129可以导致甲状腺癌,锶-90更被世界卫生组织列入一类致癌物清单,易致白血病。

  环保组织“绿色和平”2020年曾指出,福岛核污水中的放射性同位素碳-14和其他放射性物质的含量之高相当危险,存在损害人类DNA的潜在危险。

  日本倾倒核废水

  可能危及国人餐桌

  日本东海岸有日本暖流,它会源源不断把日本排泄的污水汇入北太平洋暖流,洋流会带着污水在整个北太平洋循环,沿岸国家和地区有十余个,不算中国,人口就已经是10亿量级的。而且,核废水会顺着洋流在北太平洋绕一圈,最后也会到达我国台湾地区附近。

  有人说,海洋实在太大,海水的量实在太多,稀释能力超强,大海会很快“消化”掉这些核废水。实际上,这些含有放射性物质的核废水和普通工业废水不一样,即使在海洋里扩散稀释,它们的半衰期依然有几十年、甚至几百上千年。

  这也就意味着,核污染不可能轻易散去,海洋生物会遭到辐射污染。动植物受到辐射,不少都会产生变异,有些还会大范围消失。

  加拿大已经在其西海岸的三文鱼身上检测到铯-134放射性元素,说明日本福岛核污染已经扩散到北美地区。在美国夏威夷海域,放射物含量的水平已经达到先前的两倍。如果海洋生物遭到污染甚至毁灭,人类也会因为食用这些鱼类,将面临巨大的健康风险。环保组织甚至发出警告,污水中的辐射物会影响人类的DNA,下一代也很可能会畸形、残疾、癌变、夭折,而这种基因损害会持续数千年。

  环太平洋是我国远洋渔船前往的主要渔场,最近五六年我国远洋渔获总量都维持在200万吨左右,几乎三分之二都是在环太平洋捕捞的。可见,整个太平洋的安全,与我国渔业息息相关。

  中国是海鲜需求大国。数据显示,2019年我国海鲜进口量达到444万吨,同比大增近30%,成为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大水产进口国,我国从日本进口的海鲜占比也并不高。据第一财经去年梳理的数据显示,我国海产品十大进口来源地分别为俄罗斯、厄瓜多尔、印度、加拿大、越南、美国、印度尼西亚、澳大利亚、挪威以及泰国;从上诉国家进口的海鲜产品金额占总金额的近70%,而日本并未在列。

  进口海鲜还能吃吗?

  德国海洋科学研究机构曾指出,福岛沿岸拥有世界上最强的洋流,从排放之日起57天内,放射性物质就会扩散到太平洋的大半区域,3年后美国和加拿大海域将遭到核污染影响,10年后蔓延到全球海域,影响到全球鱼类迁徙、远洋渔业、人类健康、生态安全等方方面面,对人类社会和海洋生态环境健康的潜在威胁难以估量。

  核污染水一旦正式大规模排海,进口海鲜还能吃吗?

  报道称,中国地质大学海洋学院刘恩涛指出,“人类处于食物链金字塔的顶端,海鲜等生物富集的放射性元素,会通过食物链的传递影响到人类。”

  分析称,人类通过食用海产品,间接地摄取海水中的各种放射性同位素。实验证明,如果长期、大量食用放射性污染海产品,有可能使体内放射性物质积累超过允许量,引起慢性射线病等疾病,造成血器官、内分泌系统、神经系统等损伤。

  处理过的核废水含有氚、铯-137、锶-90以及其他极少量的放射性同位素。放射性同位素到海洋之后,一部分经过洋流向外扩散了,另外一部分会被海洋生物吸收,对海洋生态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尤其是对海洋中的微生物。

  铯-137、锶-90的半衰期都在30到40年左右,但并非经过两个半衰期,所有辐射都会消失。放射性是一种概率现象,每经过一个半衰期,辐射的危险会降低一半,但还能延续很多个半衰期。只要还有最后一个原子没衰变,放射性就不可能完全消失。也就是说这些放射性同位素在海洋内要完全消失,可能需要上百甚至千年时间,所以说对海洋的影响是持续性的。

  中国海关总署之前明确表示,为防范受到放射性污染的日本食品输华,中国海关禁止进口日本福岛等十个县(都)食品,对来自日本其他地区的食品特别是水产品(含食用水生动物)严格审核随附证明文件,强化监管,严格实施100%查验,持续加强对放射性物质的检测监测力度,严防存在风险的产品输入。海关还说,将视事态发展及时采取一切必要措施,确保消费者餐桌上的安全。同时,8月24日起,港澳禁止日本10个都县区食品进口。短时间内,海鲜还是可以食用的,但长期情况还待观望。

2023年上海市食品安全宣传周活动
2022年上海市食品安全宣传周